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原标题:携手共筑文明旅游保护墙
近日来,杭州西湖边上十字路口的志愿服务“最美人墙”火了。究竟是摆拍作秀、浪费资源,还是无私奉献、卓有成效,引发网络热议。
单从网传图片来看,橙黄色的身影首尾相连,行人与游客穿梭其中,让人想起在北京天安门广场、上海外滩、南京夫子庙等景区,也曾采用人墙来进行分流。横向对比各类栏杆、水马、提示灯等分隔设施,人墙调整灵活、更为醒目,实打实地提升了游客的出行体验,同时也能发挥实时监督和道德威慑的作用,减少不文明行为,降低了拥挤踩踏和交通事故的风险,可以说利大于弊。
网友质疑“最美人墙”是作秀,并非是跟志愿活动本身过不去,而是要深挖城市建设是否真正解决了痛点问题。据报道,8年时间里,该路口已经建起了地下通道等分流设施,但对于许多初来乍到的游客而言,穿行地下易迷路、借道商场多不便,十字路口仍是最优的选择。
质疑的态度,亦可看作是对具体问题的深度聚焦。“最美人墙”的名号并非自封,而是在媒体的报道中、社交平台的分享中、游客的镜头中逐步形成,传播过程中有个别夸张加工,网友们想要挤一挤“水分”无可厚非。舆论发酵后,有亲历者现身说法,有志愿者分享故事,有人借助地图工具和政策文件综合分析,官方的回应也及时准确。有无人墙只是表面,也要深挖怎样用好人墙。将“二”字型改为“X”型、延长绿灯通行时间、交警和志愿者队伍提前卡口避免转弯车辆拥堵……这些实打实的调整随着新问题和新建议而不断发生,提高路口通行效率,也彰显出管理部门解决问题的决心和诚意。
当我们忧心于“最美人墙”占用人力资源时,也免不了反思管理部门为何“出此下策”。今年“五一”期间各地客流量倍增,公共场合的不文明现象仍时有发生。不必说违停占道、攀爬互殴,单是抢行插队这件小事,就在多地屡屡发生。你抢一步,我挤一挤,若是发生在堵塞的路口,招致的安全风险难以想象。如此说来,“最美人墙”的出现也是某种无奈,若行人车辆也能争做“最美”,自觉守护一方空间的秩序,这份饱受争议的“荣誉”也就无需存在了。
手拉手形成的人墙是一种有益的探索,针对不同城市不同路段应具体施策,或许有一天也会被更有效的方案所替代。而行人与旅客自觉用实际行动响应号召,筑起文明旅游的“保护墙”,方可长期共建良好秩序。(默达)
Copyright 2015-2022 南方知识产权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:粤ICP备18023326号-21 联系邮箱:855 729 8@qq.com